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而通过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就是推动战略性、前瞻性、突破性的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和市场的“快速通道”。科学规律和历史经验都表明,产学研合作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源”。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发挥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作用,构建“内外兼修”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内”是指建立良好的产学研机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外”是吸引科研创新企业,建立内外源合作网络关系。其中政府是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保证资本市场高效、有序发展;金融机构是资本主要供给者,为获得预期收益而选择有价值的高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是保证资本供需对接的纽带,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润滑剂”。
根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松散到紧密,可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成果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六种类型。
二、美国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
2013 年,美国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作为振兴制造业的重要举措。该计划旨在建立由工业界和学术界合作的国家制造创新研究院,进而构建成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推动产(包括大中小企业)、学(包括大学、社区学院)、研(包括国家研究院所)、政组成非盈利的创新联盟并深度合作,提升美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采用PPP 模式,由非盈利组织牵头实行公私合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各方配套资金。截止2016 年11 月,8 个创新研究院获得政府承诺资金为6 亿美元,各大院所、企业、大学等加起来配套资金13 亿美元。政府资金并不用于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阶段,主要支持非商业化市场,以避免不同机构间竞争,共同推动共性和基础技术研发。同时,为推动创新研究院加快培育独立运作能力,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以7 年为周期的投入和推出机制,规定了政府资金的明确权责和推出时限,资助水平随着研究院“造血”功能的提高而逐步降低。
在运行机制方面,各创新研究院在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收自支)的前提下,可以自行设定发展目标。先进制造项目管理办公室(AMNPO)作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管理机构,向上协调和识别国会、国防部、能源部等政府部门的要求,同时对各创新研究院在技术研发上的分工进行协调,避免重复投入和过度竞争。每个创新研究院,需每季度提交一份报告,包括研究院建设整体进展以及具体项目进展等内容,以便政府部门评估是否达成预期目标。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创新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一是成员单位间直接签署商业化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二是根据项目共同开发知识产权,根据投资多少按比例享受成果;三是通过激活原有知识产权,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对于研究院内申请的每个项目,申请方都必须提交“项目知识产权管理计划”以接受研究院评审,计划材料中至少应包括关于知识产权生成、所有权和管理方面的内容。研究院严格依据各参与方级别进行知识产权的许可授权,同时各参与方对研究院项目知识产权的使用一般限于内部业务和研究。
在资源共享方面,高技术研发和转化具有较高门槛,因此创新研究院协调各参与方资源,建立了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对昂贵仪器的使用、项目成本分担、技术路线确认、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机制。特别是一些创新中心开放生产线,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提供小规模生产的机会,不仅使行业内中小企业免于承担高额研发成本,也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转化门槛。
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一)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方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方面,充分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需求的策动者、研发攻关的组织者以及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维护创新者权益,让企业责无旁贷的投入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技术、产品或服务等方式,鼓励、培育和推动市场化应用。在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创新和推广应用初期的市场失灵的同时,为新产品的迭代完善提供试验场,促使企业通过应用效果反馈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加速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二)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产学研资源集聚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组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在技术决策、行业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支持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引导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到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商业化应用中来。
(三)以公共平台搭建为路径,推动资源要素开放共享聚焦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推动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持续关注原始创新并加强技术积累、创新性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加快应用创新、行业协会与联盟跟踪并把握技术与产业发展和需求趋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应用对接平台,将增加投入、整合资源、释放活力的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侧紧密结合,建立企业科技攻关难题和市场需求信息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之间的长效对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应用。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投入虽然与企业发展和盈利呈正相关,但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具有滞后性,加大创新投入有时反而会对企业以年度为周期的考核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创新、改革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要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企业调整考核周期,建立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规律的管理和考核体系。同时,探索建立可量化、操作性强的创新容错机制,避免个人承担决策或操作失误风险,激发科研人员敢于冒风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