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
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经信君听说
市经信局针对“5+5+1”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出了多项产业人才政策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起来瞅瞅吧!
“5+5+1”
现代化产业体系
筹办培训班亲自讲课,把刚学到的“精华”与全公司上下分享;优化公司全面预算流程,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重构企业文化,让员工流失率大幅下降……对成都天创微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巫雅婷来说,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更离不开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培训和人才培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两周年以来,市经信局针对“5+5+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多项产业人才政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吸引高端人才来蓉就业
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新引进
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
最高可奖年度收入的5%
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研究成都市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市经信局研究制定的《成都市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人才奖励实施办法》明确,对市域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新引进年收入50万元以上,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针对“5+5+1”现代化产业体系,市经信局制定《关于加快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研究起草《关于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聚集骨干人才方面提出了设立“蓉漂计划”生物医药专项、支持企业柔性引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具体政策措施。此外,市经信局还制定《关于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给予中高端人才奖励、对到成都市集成电路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集成电路相关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给予租房补贴、发放“蓉城人才绿卡”等,吸引多方高端人才来蓉就业。
过去的两年里,多项针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让各类人才如虎添翼,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专注于UWB精确定位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精位科技成立仅仅3年时间,从最早的六七个人,到现在70多个人;从最初产品市场开拓艰难,到现在得到华为、富士康、百度等企业的充分认可。
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2.7万户中小企业参加培训
逐步形成具有成都市特色的
人才培养提升途径
巫雅婷说
她曾参与了第四期北大总裁班的学习
还进行了第四期清华总裁班的学习
企业家这么忙,愿意花时间来是因为真能学到东西。
带着问题去听,收获特别大。
研修后
巫雅婷把学到的“精华”
跟公司高层、中层、员工分享
并因地制宜在公司“落地”
产生了显著成效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办好高层次人才“订单式”培训,市经信局联合知名学府举办“北大总裁班”“清华总裁班”,目前在班人数114名,累计培训550人。此外,市经信局还举办“隐形冠军”培育研修班2期,组织彩虹电器等42户企业负责人赴德国学习工业4.0先进经验。
到2018年底,成都市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达220多万户,在全国省会城市包括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市,成都市数量排名第二位。但与此同时,成都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多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特点。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成都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和职工素质不高的问题。
为此
市经信局还开展企业人才培训
支持成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益企课堂、蓉商讲坛、园区课堂等各类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培训。目前已有2.7万户中小企业3.5万人(次)参加培训,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产品交流、资金整合、技术合作的广阔平台,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培养、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
成立成都市首个
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积极推动建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市经信局指导成立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我市第一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进一步深化电子信息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市经信局还推动航空发动机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我市成立,不断推进航空发动机技术专业建设、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市经信局以5719厂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示范,推进重点企业重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该负责人介绍
我们还组织了“校企双进”企业家大学校园行——四川大学生物医药专场、中科院成都分院专场、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大、西南交大等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聚焦成都市“5+5+1”重点产业领域,推动科研院所人才和技术供给、企业技术需求、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中介服务三方面有效对接,助力企业引聚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促进科研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带动成都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市经信局还举办了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讨班,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举办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专题研讨班7期,培训重点企业负责人、科研院所及产业部门负责人360人,打通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