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论文 - 新闻内容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28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作者:研究咨询部 点击:1485

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锰、铬三种黑色金属,以及铀、钍等25种放射性金属之外的铜、铝、铅、锌、镍、锡等59种金属,以及硅、砷、硒、碲等5种半金属,合计64种元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界定,有色金属行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大类行业,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贵金属矿采选、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等三个种类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常用有色金属冶炼、贵金属冶炼、稀有稀土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五个中类行业。


2009-2018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其中,矿山采选投资同比下降8%,冶炼及加工领域投资同比增长3.2%,由规模扩张转向加大环保、安全等技改以及高端材料、新技术等研发。


我国有色金属的产量保持稳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下游行业发展态势较好。有色金属是基础原材料,和基建、地产、汽车、家电等领域需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就说明如果在我国的基建、地产、汽车、家电等领域发展良好的趋势下,会对我国有色金属需求带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影响有色行业景气度和相关公司的盈利水平。从2016-2018年,我国房屋新开工情况、汽车产量和彩电产量的情况来看,房屋新开工面积在2018年上涨幅度明显高于2017年,突破200千万平方米;彩电产量在2017年出现小幅下滑后在2018年高速上升,达到203.81千万台;但是汽车产量有所下滑,我国汽车市场整体遇冷,但新能源汽车产量却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下游行业发展态势仍然较好,带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


2016-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下游行业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产销率为99.8%。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一个顽疾,通过前些年的粗放式飞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部分子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比如铝、铜、铅等,这些子行业的生产规模较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与此同时,闲置的产能本身也是一种较大的浪费。


2016-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产销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政策影响来看,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有色金属行业的长期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将鼓励行业内公司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消耗、降低污染、降低成本,未来的产品结构将逐步向更高的附加值转变。


根据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在技术创新上,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以上;在转型升级上,航空铝材、电子材料、动力电池材料、高性能硬质合金等精深加工产品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基本满足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需求;在绿色发展上,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防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在两化融合上,在线监测、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模拟仿真等应用基本普及,选冶、加工环节关键工艺数控化率超过80%,实现综合集成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2%提升到20%,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3%提升到18%,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从当前的16%提升到22%,建成若干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019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趋势


1、做优增量:加快有色新材料、新业态创新发展。将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拓展为民机材料合作机制,推进落实年度重点任务,跟踪新能源汽车平台建设进度,强化工作督导协调,形成年度标志性工作成果。实施新材料“补短板”,建立有色新材料数据库、行业测试评价中心,完善有色新材料基础体系。同时,推动有色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先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拓展应用领域,探索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2、优化存量:提升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制定有色金属智能矿山、工厂建设指南,指导行业智能标准化建设。围绕铜、铅锌、钨、镁等传统产业在绿色冶炼、超低排放、废渣无害化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绿色制造短板,加快适用技术研发及推广,指导部分产业集聚区开展技术供需对接,引导企业加快绿色发展。


3、统筹政策: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保持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方式,引导氧化铝、电解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和服务,协调推动行业降成本,形成国企、民企互为促进的发展格局,巩固中俄合作机制,完善对外合作平台,引导行业应对贸易摩擦、深化国际合作。修订发布行业规范条件,改革管理方式,强化规范条件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加强热点问题分析,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行业平稳运行。


Copright 2011 cdxcl org Inc All Rights Receved
蜀ICP备17017497号-1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8-82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