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成都产业动态 - 新闻内容

提能增效 成都6大平台打出双创发展“组合拳”!

时间:2018-07-25 来源:成都市科技局 作者:研究咨询部 点击:994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日前,《成都市推进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成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2018年7月24日,市科技局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市科技局副巡视员华成科介绍了《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创业服务处、市金融工作局资本处、市新经济委创新创业服务处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问题。

6大双创平台合力提能增效

《实施方案》由“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细分场景”“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构成,提出构建六大领域双创平台,包括校院企地合作平台、双创产业孵化平台、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双创金融支撑平台、双创活动组织平台、双创成果服务平台。6大平台各平台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打出一套提能增效“组合拳”。下一步,我市还将建立“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工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协同联动、共同发力。进一步聚焦服务能力提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主要内容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双创平台能效全面提升,形成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示范带动、全国领先的创业支撑体系。 

――校院企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推动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构建产业生态圈,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到2022年,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

――创业­­­载体产业服务效能快速增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创业载体的产业支撑能力和高端服务能力,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产业生态孵化体系,到2022年,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到36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30%的载体设有公共服务平台。

――双创公共服务平台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打造覆盖线上线下、域内域外、校院企地的双创平台服务体系。到2022年,双创示范基地纵深推进,“蓉创e平台”“智创融E平台”“科创通”等平台优势互补,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聚焦产业生态圈的平台体系。

――科技金融支持能效全面释放。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完善“投贷贴”科技金融全方位服务。到2022年,基金资产规模2万亿,本外币贷款规模4万亿元,上市公司130家。

――双创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文化氛围。到2022年,全市常态化、市场化、专业化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超过7000场。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优化完善。逐步构建“政策引导、产业主导,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技术转移体系;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到2022年,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超过100家。

细分场景

重塑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校院企地合作平台

1. 构建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制度机制。实施《成都市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着力加强产业园区和央企、省企深度合作,推动校院企地打造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共同投入,合作共建园区管委会或管理公司,试行产业园区首席科学家机制,多方共享发展收益等。加快搭建校院企地线上“智创融E平台”,实现高校院所、央企、省企的科技人才、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等资源以及社会资本与区(市)县、产业园区科技招商、产业发展需求线上对接。


2. 搭建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共享平台。支持共建面向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在蓉规划布局和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共建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围绕5G、人工智能、IPV6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共建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3.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统筹推进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2+6”双一流高校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与北大、清华、哈工大、北航、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积极引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科教资源,聚集全球优势科研资源。


赋能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双创产业孵化平台

4. 聚焦重点产业园区搭建孵化共享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与重点产业园区共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围绕重点产业配置公共技术平台。鼓励众创空间配置创新共享平台,推动科研设备、实验室和生产线共享开放,实现从创意到样品的突破。引导和鼓励科技孵化器配置智能硬件等行业共享试验室、小试和中试车间,解决从技术研发到小批量生产问题。引导和鼓励科技加速器配套共享生产线,共享工厂,解决批量生产和扩大规模问题。


5. 整合闲置产业资产招引全球运营机构。鼓励区(市)县将闲置商业楼宇、厂房等转改建成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引入全球龙头企业、知名孵化机构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运营主体在产业、资本、人才、商业模式等运营要素方面的优势,将政府公益服务和市场化利益驱动的聚合效力最大化。将闲置厂房、楼宇和存量土地等改(扩)建为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的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补贴。


6. 打造“众创集聚区+国际合作平台”创新格局。以大学校区聚智慧、以科技孵化器和产业园区聚企业、以生活社区聚人气,三位一体交融交织,打造众创孵化集聚区。以集聚区为核心,聚集产业、资本、人才、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营造交流碰撞、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和鼓励众创孵化集聚区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对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创新型孵化器运营机构来蓉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分级分类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补贴。


7. 优化“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孵化空间布局。根据“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策略,全面优化孵化空间布局,形成人城境业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中心城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郊区新城瞄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方向,聚焦承接中心城区孵化毕业企业,建设加速器、创业社区、特色科技产业基地,为中心城区孵化毕业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和生产空间。


优化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双创公共服务平台

8. 深入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分类推动区域双创示范基地、高校示范基地、企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郫都区以菁蓉镇为核心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双创载体和平台,支持天府新区构建双创资源和高新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四川大学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支持成都电信结合中国电信成都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探索“互联网+实体经济”融合服务模式,以自身优势完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新希望集团打造具有农业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落地我市示范基地与市域外示范基地间开展交流合作。


9. 构建“蓉创e平台”。构建创新创业交易线上平台,整合科技、金融、人才、工商等数据资源,打造具备资讯、展示、撮合、交易功能的“蓉创e平台”实现双创要素资源全覆盖,为政府、企业、投资者、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合法数据支撑;开展不同维度结构化数据分析,实现交易活动特征的大数据挖掘提取,以信息的高透明度促成交易,有力支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发展。


10. 提质优化“科创通”平台。通过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及产品,进一步提升“科创通”的“聚集、服务、撮合、孵化”功能,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为纽带,实现企业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机构服务产品的精准对接和交易,帮助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继续推进“科创通”区域合作工作,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释放资本市场效能,构建双创金融支撑平台

11. 壮大创业投资。充分发挥成都发展基金、新经济天使基金、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作用,构建财金互动机制,引导社会创投资本、金融资本来蓉设立创投基金,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加快培育壮大本土天使投资力量,吸引、集聚国内外有实力的创业投资机构、知名天使投资人来蓉发展,为科技企业提供中长期股权投资。落实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放宽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条件限制,扩大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


12. 发展科技信贷。充分发挥“科创通”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科技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畅通科技金融服务链,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发挥“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平台服务功能,加强服务模式推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专营事业部或科技支行,支持设立科技小贷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便捷有力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为更多的轻资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科技信贷奖补政策,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贷款积极性。


13. 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型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在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上市融资和挂牌交易。探索发行科技债券,支持科技企业实施债券融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及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


14. 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培育壮大金融科技企业,鼓励其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能力。支持围绕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领域开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研发。支持发展金融科技孵化载体,吸引集聚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经营规范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成都市注册落户。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双创活动组织平台

15. 开展“双创周”活动。按照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组委会和省、市安排部署,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拓展创新创业领域、提升创新创业层次、激发创新创业动力为目标,采用政府搭台、多方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与政府部门相互借势、共同协作,组织开展成果展示、会议论坛、文化传播、群众竞赛、专业服务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工作展示与交流平台,促进我市创新创业纵深推进。


16. 开展“创交会”活动。以全球视野充分发挥“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对外开放交流平台作用,从技术、资本、人才等全要素全链条加强全球资源的汇聚整合,深化与德国、法国、以色列以及欧盟等国际化交流合作,固化友好城市市长论坛等经典活动,不断丰富独角兽论坛等体现新经济特征的新活动,打造创新创业交易线上平台,以开发新应用场景增加项目合作机会,广泛吸引国内外专业观众,营造蓉漂新风尚、拓展发展新空间。


17. 开展“菁蓉汇”活动。进一步深化“菁蓉汇”的“知本”和“资本”对接功能,聚焦发展新经济升级活动主题,围绕产业需求深入产业功能区开展特定主题活动,走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重点城市举办活动,提升招才引智效能。突出市场化运营改进组织方式,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补贴资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8. 开展“每月一对接”活动。围绕区(市)县、产业园区发展需求,重点面向在蓉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以及从事投融资或技术转移等的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搭建我市实体化、市场化、全要素的成果转化展示交易平台,促进高校院所项目资源、平台资源、团队资源与产业园区全面对接。


面向多元主体需求,构建双创成果服务平台

19. 增强高校院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树立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权属改革示范典型。深化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增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的创新要素集聚和成果孵化功能,启动建设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环成都理工大知识经济圈、环成都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知识经济圈。


20. 提升科技企业成果本地转化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立“成都创造”领军企业、后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遴选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成都创造”领军企业,鼓励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遴选技术先进、成长较快的后备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快速助推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和服务,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


21. 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聚集国际国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核心聚集区,构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1+4+N”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创投基金等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出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资助管理办法,推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提档升级。


22. 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引育。采取“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模式,支持在蓉企业面向海内外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快校院企地人才“打通”使用,完善科研人员双向流动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员在高校院所和园区、企业间双向流动。充分发掘高校院所校友资源,依托合作高校的校友会、校庆日等平台,采取制定专项招引政策、一事一议重点支持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来蓉发展。鼓励各园区联合高校,承办“蓉归故里”系列活动,推进“川商返乡”“蜀才归蓉”。

 


 

Copright 2011 cdxcl org Inc All Rights Receved
蜀ICP备17017497号-1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8-82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