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信息 - 新闻内容

军民融合-先进纤维材料研发与应用发展战略论坛在青岛举行

时间:2018-05-31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作者:研究咨询部 点击:870


2018年5月26-27日,由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武汉理工大学、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军民两用新材料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推广应用,搭建军民两用新材料领域“军、政、产、学、研、资”全要素沟通平台,交流高端装备相关材料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向,促进军用和民用新材料技术相互转移转化和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

本次大会由主论坛和分论坛组成。大会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与“十三五”新材料发展规划、军民融合·共同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军民融合下我国军用材料发展情况及协同创新发展、典型军民两用材料等议题,由政府和军方有关部门、相关新材料及应用领域的权威院士、专家作精彩主题报告,并以对接洽谈、产品展示等形式,开展供需双方对接交流。

分论坛中,“军民融合先进纤维材料研发与应用发展战略论坛”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协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陈新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专家组专家谭云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赵继军等专家领导应邀出席论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对新材料迅猛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新材料技术是各国抢占国防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迈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有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要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关键新材料是支撑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的保证,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先导。当前,先进纤维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动纤维产业的颠覆性发展,催生新一代纤维产业体系的建立,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绿色纤维已超越传统纤维产业,成为航天军工、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医疗健康、安全与防护、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战略材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在致辞中表示,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制约、发展阻力、安全压力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发展高性能纤维新材料,为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支撑。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形式,纤维新材料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纤维研发,制备及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均充满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高性能纤维精细化和智能化生产,提高装备与工艺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开发新产品提供支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就军民融合提出五点思考和希望。一是军民双方即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不对等,希望军方多参加我们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强沟通,为深入合作奠定基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七年来持续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做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从开始不被行业看好,到现在得到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广泛认可,得到国际关注,正是源于我们的坚持。今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首次发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2018年度)》,将借鉴中国流行趋势发布的成功经验,坚持持续发布,希望我们的产品和企业能进入军方的视野。二是希望能打破唯成本论的招标手段,唯成本论会导致企业存在为了生存和利润偷工减料的风险,建议军方与协会和企业合作,制定最低的中标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判,既保证产品满足军方需要,又保证企业的利润,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三是建议军方修订采购标准,随着纺织化纤技术进步,高科技面料、保暖填充材料等可大大改善部队传统军大衣的保暖、抗风等性能,但是旧的采购标准,制约了新产品服务于军方,也制约了技术进步。四是希望能跨界合作研发新产品,全世界只有我国在生产腈纶,我国唯一一家能制作腈纶长丝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供应给韩国军方做屏蔽网,却无法对接我们部队,希望建立军民跨界合作产品研发体系,满足军方需求,这不仅是我们的命题,也是军方需要思考的。五是要掌握核心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和零部件如果不能实现国产化,未来在C919大飞机等项目量产的时候也有可能受制于人。因此军民融合非常重要,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来自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专家组专家、恒天纤维集团有限公司、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山东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围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政策解读、先进纤维材料前沿技术深度交流、军民融合先进纤维材料应用展示等方面积极探索军民两用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在论坛上发布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

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报告指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必然选择,是兴国强军富民的有机统一,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当前军民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投资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价格政策等不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九大对策:一要充分认识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二要转变思想观念,三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管理体制,四要加快武器装备供需两侧结构性调整改革步伐,五要大力推进竞争性装备采购,六要促进科学技术军民融合,七要强化军民融合制度创新,八要建立信息融合机制和发布平台,九要创建军民融合理论教育文化体系。在未来推进军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开放是常态、封闭是例外,竞争是常态、垄断是例外,融合是常态、分割是例外”。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与国防军需装备的创新应用

报告介绍了碳纤维具有高强高膜、耐高温、耐腐蚀、低密度、独特的导电导热性能、低膨胀系数以及轻量化等特性,是理想的“耐高温、抗低温、热不胀冷不缩、刚性强”的航空航天材料,适用于航空、航天、陆军、海军、火箭军、后勤保障,全兵种系列军工领域的应用。在防护系统领域,碳纤维创新应用于防弹头盔、防弹插板、排爆服、防弹装甲;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军用舱体用途广泛,复合材料舱体不仅具有质量轻的优点,而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及铺层设计等措施,使得方舱还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防盐雾、水密闭性好、光密闭性好等特点,可适用于各类野战机动通信指挥车、便携式通信综合箱、轻便车载台;各类轻型天线、有线、无线、卫星、升空平台及未来武器载体的轻量化;后勤保障和试验保障场所、计量和检测中心、车控设备装载空间等;适应各种气候和恶劣环境下的作业要求,具有极高的战场生存能力。

高品质阻燃纤维及纺织品制备技术

报告指出,纤维及制品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材料。占化学纤维总量90%以上的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纤维均属可燃材料。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火灾中,超过50%的火灾与纺织品的引燃或助燃有关。阻燃纤维广泛应用与军用、民用和产业用领域。目前,阻燃纤维及制品存在阻燃效能低、耐久性差、发烟量大、熔滴严重、环境污染、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此,亟需开展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其关键技术高效多元素阻燃剂结构设计与制备、阻燃剂高分散与抑迁移、阻燃与抑烟协同等难题,纤维高效阻燃性与加工性、纤维熔纺成形与燃烧熔滴的矛盾。实现阻燃纤维及制品  “质”的突破、稳定化生产与规模化应用。报告介绍了基础研究、阻燃聚酯纤维关键技术、阻燃聚酰胺纤维关键技术、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和阻燃织物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长效绿色环保高品质阻燃纤维、功能复合型阻燃纤维、舒适型阻燃纤维、舒适型阻燃纤维和高技术型阻燃纤维。

循环再利用纤维材料在军需装备领域的应用

报告从军需装备用纤维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的应用展开介绍循环再利用技术在军需装备领域的应用,逐步打造军队被装回收再利用循环平台。2007年8月,新制订的《军队被装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军人在退出现役及换发新品时要按照规定上交旧品,包括士兵夏常服、春秋常服、作训服、作训大衣和标志服饰等,全军具有回收利用潜力的旧品被装每年可达几万吨。建议逐步构建军服回收循环再利用体系,如部队、武警、公安部门分别负责各自系统内军警服的收缴、归拢和打包,按就近原则定点回收和统一运送。利用相关途径由综合利用企业分类回收及循环再利用,通过再生新产品开发梯度一体化设计,实现梯度化循环再生!实现“废而不废、废而更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纺织化纤行业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纺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促进传统优势产品“参军”发展,推动化纤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面向国内纺织化纤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单位,重点围绕航天航空、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船舶、舰艇、医疗救援、应急抢险、智能服装、作战装备、军用纺织产品等领域,针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相关技术与产品,组织信息采集、审选,编制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纤维新材料与产品推荐目录(2018年度)》,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对接、信息交流、项目推介推广的重要参考。其中PTT/PET双组份纤维、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新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抗菌聚酰胺6纤维、硅氮系阻燃抑菌再生纤维素纤维、壳聚糖纤维和蓄能发热纤维等,为军队换装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碳纤维国产化、芳纶、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在军工装备制造、工程救援、特殊环境等领域提供了国产替代解决方案,前沿纤维新材料在智能可穿戴装备等尖端科技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综上所述,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绿色纤维已超越传统纤维产业,成为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安全与防护、健康与生活、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为军民融合一体化的提供保障。

生物基纤维在军服被装的研究与应用

报告指出,生物基化学纤维是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的一类纤维,采用农、林、海洋废弃物、副产物加工而成。产品主要包括LYOCELL纤维、聚乳酸纤维、壳聚糖纤维、海藻酸盐纤维和蛋白纤维,具有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性,产品具有优良的人体亲和性,穿着舒适性,生理安全性、吸湿性和易整理性,已广泛应用于服装、内衣、衬衫、袜类、休闲运动等服装领域,床品、窗帘等家纺领域。近两年,随着差别化生物基化学纤维产品的开发,如多组分生物基化学纤维、三维卷曲生物基化学纤维、阻燃抗融滴生物基化学纤维、发热生物基化学纤维、凉感聚乳酸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宽,也将逐渐成为军民两用纤维材料的生力军。

军工领域防护纺织品的应用开发

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拥有军队、武警、公安、司法、环保、税务、城管等行业服饰生产招标资质的大型综合性纺织企业,是国家历次阅兵服饰产品的指定生产厂家。硬肩章、软肩章、套式肩章、臂章、胸标、领章、帽徽、资历章、绶带等等,是公司的名牌产品。报告介绍了近年开发的军民两用的内裤、白背心、圆领衫、体能训练服、内衣裤、绒衣裤、防辐射服、保暖内衣裤等产品。其中,面料外层采用全消光涤纶低弹丝,内层采用精梳棉的长袖体能训练服,2017年实现成果转化,批量配备部队。采用兰精热防护/芳纶/抗静电纤维阻燃型针织面料、兰精热防护阻燃纤维/芳纶阻燃纤维/锦纶纤维混纺阻燃型针织面料、聚酰亚胺纤维内衣针织面料,应用于婴儿童装、睡衣、内衣、床上用品和装饰用布,并适用于特殊环境下作战兵种,如飞行员、海军陆战队、防爆部队、船舰部队、火炮和装甲兵部队等方面的服装。

海藻纤维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研究

报告指出,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等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对产品的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必然对纤维的需求及功能产品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海藻纤维的发展提供可广阔的空间。海藻纤维是向海洋要资源,解决了陆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摆脱了传统纤维对石油和土地的依赖。海藻纤维及其制品具有本质阻燃、抑菌功能、防电子辐射、吸附重金属离子、可自然降解以及止血功能,与传统纤维相比,在生命保护和回收利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应用领域涉及医用材料、儿童和老年服装、家用纺织品、高档内衣、消防、作战、阻燃工作服、公共场所及交通工具等纺织品。

生物质石墨烯复合纤维与高端纺织品

报告指出,生物质石墨烯不仅具备石墨烯的高性能与多功能的特点,其中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存在,还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远红外、快速温升、抗菌抑菌等功能。根据生物质石墨烯的特点,圣泉开发了生物质石墨烯复合功能纤维,首创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目前,已攻克了生物质石墨烯复合纤维、纺纱技术系列难题,构建并优化分散、纯纺、混纺、交织及针织工艺和成衣加工体系,已成功开发出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内暖绒等复合功能纤维、面料、服饰系列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未来,石墨烯恒温蓄热智能纤维、生物质石墨烯导电纤维等石墨烯内暖纤维及其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将向智能服装、光热转换材料、医学监控、智能家纺、防腐材料、家用节能电器领域拓展。

期间,深圳人本国际科技服饰有限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北京服装学院,常熟市翔鹰特纤有限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东华大学分别签署了“军民融合合作协议”,旨在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军民两用新材料项目研发、技术合作、成果转化。

分论坛吸引了100多位来自军工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民领域纤维新材料相关企业、投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代表参与。

会议现场,多家企业通过展板宣传、产品展示等,展示了企业的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现场开展洽谈并签约项目。整个活动从论坛交流,到现场对接洽谈,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生产和流通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开启了军民两用先进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新进程。

Copright 2011 cdxcl org Inc All Rights Receved
蜀ICP备17017497号-1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8-82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