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概念验证”,成都这个平台助科研项目跑完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8月29日上午10点,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全又来到位于成都武侯区的悦湖科技城一处产业园区,和园区方沟通“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入驻事宜。
“上半年我们已推动省内外5个新材料原创科研项目完成概念验证工作,正在推动一批全新科研项目进入概念验证阶段。”29日,刘全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由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牵头打造的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正在帮助科研团队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其中,来自四川大学的新一代半导材料研发项目通过概念验证服务后,即将开启中试。
作为成果转化的一个环节,概念验证目前主要针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相较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试,在工作流程上,概念验证更靠前。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十分注重成果转化。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环,目前成都概念验证平台较为缺乏。今年7月,随着《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本地概念验证平台建设迎来路线指引,落地在武侯区悦湖科技城的新材料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成为首批“吃螃蟹”的早期成果转化机构。
概念验证“验”什么?
论证研发项目的技术、商业可行性
今年4月,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向刚教授团队找到刘全,提出一个“诉求”——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创新项目研发顺利推进,未来瞄准实现产业化,研发团队正在找第三方机构协助进行概念验证,以评估项目未来市场价值潜力,寻求更多的投资机构和政府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产品更新迭代周期不断缩短,新材料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方从事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发,我当时‘嗅’到这个技术的可行性和商业前景,便通过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纽带作用,联合技术专家和新材料行业专家对川大的这个原始研发项目进行概念验证,评估其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刘全所在的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是四川省内新材料产业领域唯一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智库,长期以来从事相关领域的产业研究咨询。今年,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武侯区共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团队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而在针对某个细分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时,我们也会邀请相关专业资深人士参与进来。”刘全说。
“相较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开展放大的中试实验,概念验证这一过程更多是掀起‘头脑风暴’,需要专业人员不断论证。”刘全向记者阐述了概念验证这一科技界“热词”的业务逻辑,“概念验证主要针对早期科技成果的技术和市场化、产业化可行性开展评估论证,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
“概念验证环节甚至不需要科研人员提供具体的成果样品,它尤其注重对原始科研创新项目的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进行论证。”刘全进一步说,比如,某位科研人员开展某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概念验证过程中,我们就会邀请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针对该领域的技术路线等进行产业技术方向论证,具体来看,会首先考察科研项目的技术产业化是否可行,然后评估该项技术水平的市场化价值高低。
新材料科研项目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前景如何论证?“除了技术专家外,我们会邀请一些新材料企业的总工参与论证,这批人才常年在企业一线,对市场行情十分敏感,能够对项目商业化前景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刘全说,正是由于经过一系列概念验证环节,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向刚教授团队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发项目即将进入中试环节。
5个项目完成概念验证
“跳出”成都构建更大的“圈”与“链”
成都实施产业建圈,新材料产业领域有五个区(县)作为协同发展地,武侯区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包含其中,考虑到区位、交通等因素,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在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向刚教授团队的新一代半导体研发项目提供概念验证后,推动该项目就近落地武侯区,科研团队即将进驻,开展中试。
“上半年我们还为四川大学的透明陶瓷和无铅压电陶瓷两个研发项目提供概念验证服务,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氢能项目研发团队也找到我们开展概念验证。”据刘全介绍,今年成都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已累计为5个原始研发项目提供概念验证服务。
在刘全看来,作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完成概念验证之后,科研项目还面临中试环节,需要“跑”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成果“变现”。
“搭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平台时,我们会帮助科研团队寻找中试机构和场地。”刘全说,目前已同成都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在成都中心城区完成概念验证的项目会放到青白江区进行中试放大。
不过,刘全和团队成员的目标不止于此,成都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还会“跳”出成都,面向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原创科研项目提供概念验证服务。“吸引外地科研团队到成都开展概念验证,再促进其就近中试,最终在成都实现产业化。”刘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