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信息 - 新闻内容

中复神鹰万吨级碳纤维一期工程投产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加速

时间:2011-07-06 作者:木易 点击:1041
    2008年12月3日,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神鹰”)万吨碳纤维一期工程在江苏连云港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投产仪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事会主席崔世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局局长王晓齐,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胡本纲,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中共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以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国家科技部等的多位领导出席了仪式。至此,中复神鹰已经形成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3000吨/年、碳纤维1220吨/年的前后配套能力。与近年来陆续投产的碳纤维项目相比,该项目将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与关键设备的研发统一起来,所有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实现了碳纤维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蠕变、导电、传热、比重小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体育器械及工业领域,对于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船舶和汽车工业具有极强的改造提升作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材料。随着航空航天、民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进入2004年之后,全球碳纤维紧缺,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由于发达国家几十年以来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到2006年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还不足800吨,而实际产量则不足百吨。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碳纤维的年消费量近6000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加之我国正式启动的大飞机国家计划,风力发电、沿海油气田、基础设施和体育用品等产业发展壮大,我国碳纤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中复神鹰成立于2006年2月,由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复材”)、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苏奥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主要从事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的支持下,中复神鹰通过与多所大学和科研院的专家们长期技术合作,整合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腈纶生产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了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工程化技术。2007年底,中复神鹰在原有500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和22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新建了2500吨碳纤维原丝和1000吨碳化生产线。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表示,中复神鹰计划从2009年起,以T700碳纤维为重点研究开发规模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下一步建设2000吨生产线。力争2年内达到年产碳纤维3000吨规模,3-5年内达到1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几乎真空的国内供应市场刺激下和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国内逐渐掀起碳纤维投资建厂热潮。大量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积极投身碳纤维产业化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这一产业,使国内碳纤维的产业化研究不断深入,加快了碳纤维产业化进程。特别是2008年,众多企业纷纷启动了碳纤维千吨级产业化项目。上半年威海拓展纤维公司1000吨碳纤维、2500吨原丝已试车、生产。10月16日,由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与大连宏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合作筹建的大连国瑞炭材料有限公司千吨碳纤维生产线项目落户大连花园口经济区,该项目一期将建设2条200吨碳纤维生产线和1条1000吨碳纤维生产线,总投资4.4亿元。9月,第四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投资7.5亿元在吉林市建设年产2000吨碳纤维及制品加工项目,被评为该博览会“最具潜力项目”。据悉,以上两家企业均无PAN原丝技术,如何获取高质量原丝尚不明确。与此同时,河北硅谷化工公司投资在邯郸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1000吨级碳纤维、2500吨原丝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兰州蓝星、江苏恒神千吨级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土建工程早已开始。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已超过20家企业涉足碳纤维,在建碳纤维生产能力9000余吨,拟建和规划生产能力已达57 000余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材、中国化工、中钢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纷纷涉足碳纤维领域,各路民营资本也积极参与推动碳纤维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科技园区 “碳纤维”招商引资也热闹非凡;各大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纷纷开展立项调研,一批新的碳纤维产业项目可望不断涌现。“碳纤维”题材继“多晶硅”、“动力电池”后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
    然而,碳纤维属于大把“烧钱”的产业,且技术含量极高。据新材料产业杂志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健介绍,世界四分之三的产能控制在日本的3家以聚丙烯腈PAN基纤维为主要产品的厂家(东丽、东邦及三菱人造丝公司)手中,其余产能集中在美国的卓尔泰克(ZOLTEK)、阿克苏(AKZO)、阿尔迪拉(ALDILA)以及赫克斯赛尔(HEXCELCYTEC)和德国的SGL公司等旗下。PAN碳纤维结构复杂,特别是对微观结构要求严格,纤维制备经历原材料处理、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表面处理,涉及的工艺流程长,独立和互为制约的参数多,纤维结构性能的衡量指标多,使得碳纤维研究对单元技术基础、技术集成系统、装备支撑水平等因素的依赖性很强。我国碳纤维的质量、技术和生产规模与国外差距很大,其中高性能碳纤维技术更是被日本及西方国家垄断和封锁。因此碳纤维要真正实现国产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李克健分析,目前,我国碳纤维年需求量6500吨左右,据预测201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约3.2万吨左右,国内在建及拟建的碳纤维总产能已经超过国内和全球容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由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国内企业目前尚未掌握完整的碳纤维核心关键技术。虽然当前国内市场对碳纤维产品需求较大,但国际碳纤维产能已有很大增加,国外产品已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台湾台塑集团碳纤维产能也已快速增加到6000吨/年。在质量和成本均不具有优势,市场真实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低档次品类存在很大风险,动辄千吨级项目实施后,市场产能出现过剩趋势将成为必然。因此,上马碳纤维项目犹如一把“双刃剑”。
也正是出于战略和市场的考虑,在中复神鹰投产典礼的当天,与其同属中国复材旗下的毗邻兄弟企业——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目前我国最长的2兆瓦45.3米风电叶片也成功下线,目前中复连众已在辽宁沈阳、甘肃酒泉、内蒙古包头建设了3个大型产业基地,叶片总体年生产规模达到1470套,成为中国最大的兆瓦级风电叶片制造商。据张定金介绍,中复神鹰的碳纤维产品大部分将提供给中国复合材料旗下生产风力发电叶片的中复连众公司。
    但李克健也指出,由于碳纤维与玻璃纤维存在较大价格差异,一般在3兆瓦以上风机叶片中才部分使用碳纤维,其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尚难以预料。
(责任编辑:admin)
Copright 2011 cdxcl org Inc All Rights Receved
蜀ICP备17017497号-1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8-824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