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定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在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就明确,建科技创新中心,抓手在于共建西部科学城。随后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位科技规划与战略研究、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给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
谈抓手:首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可以优先支持面向问题和需求导向这两类基础研究项目,要有意识围绕川渝地区提出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记者:您说建科技创新中心,抓手在于共建西部科学城。这其中哪方面工作比较紧迫?
孙福全:新一轮科技创新趋势,决定了我们要非常重视原始创新。因为一方面,我们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中,一些基础领域的科研突破速度有所放缓,这对后发国家来说是科学追赶的机遇。而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也显示出,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在基础科研领域有短板,另一方面也看到我国在5G等领域已经进入创新“无人区”,从跟跑变成领跑。所以对原始创新有更迫切的需求。
对川渝来说,高校院所密集,具有较好的科研资源优势,但与此同时和东部在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共建西部科学城,就是填补差距很好的抓手。当然,川渝不是简单向东部看齐,而是要突出学科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记者:有个现实阻力是基础创新领域研究回报周期特别长,市场可能很难配合进来。
孙福全:确实,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是市场失灵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所以需要政府更多发挥作用。
首先,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些大的科学装置,但这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非常高,企业一般没有投入能力,所以政府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投入。
其次,科学城需要加强战略科技的研究,也就是满足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这方面市场也是失灵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战略科技力量的投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一种有效方式。
再次,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存在部分的市场失灵。长远看肯定还是有回报的,但是关键技术攻关需要大量资金,很多企业承担不起。建设西部科学城,要有意识围绕川渝地区提出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技术,要通过设立重大的科技专项,或者是组建一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进行联合攻关。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分为纯满足好奇心的,以及面向问题和需求导向这两类。地方政府可以优先支持后一类的基础研究项目,尤其是一些交叉融合领域的项目。这些领域更容易取得突破、见到实效。
记者:成渝两地都在建西部科学城,怎么协同分工呢?
孙福全:一方面就是在政府层面上进行协同,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考虑建立由科学城建设相关各方组成的推进机制或者管理机构。
第二就是创新主体要加强协同,比如说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共同申请承担一些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共同开展国家科技合作等。
第三就是科研基础设施的协同,因为在川渝地区,特别是在四川,大型的科学仪器、科学基础设施非常多,所以要建立科研仪器设施的开放共享平台,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
最后很重要的是政策协同。其实四川有一些很好的政策,也开展了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当中进行推广。
谈特色:侧重点是产业创新
●四川创新的生态比较好,发挥优势应注重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示范应用,要一体化发展
记者:和北京、上海等地在建的科技创新中心相比,成渝地区科创中心该怎么定位?
孙福全: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所以更侧重原始创新;上海制造业基础好,开放程度高,应该更加侧重利用国际的科技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粤港澳产业创新活跃,应该更注重产业创新。
而成渝地区,侧重点也应该是产业创新,因为四川创新创业充满活力,创新的生态也比较好,发挥优势应注重产业创新。其次,可以加强和粤港澳地区产业创新合作、加强和北京地区原始创新方面的合作,同时西部地区也可以承接东部转移出来的一些先进产能。
记者:产业创新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
孙福全:是的。并且科学城本来也就不能说只做科学研究。科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示范应用,要结合起来“一体化”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所以要采用“一城多园”的模式。
记者:推动“一城多园”模式,哪几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孙福全:各个园区要有相对明确的功能定位,同时,各个园区之间也要加强协作。园区不是越多越好,要因地制宜,但具有科学研究功能的园区是不能缺少的。除了成都和重庆的科学城之外,也要注意用好中国(绵阳)科技城优势。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它应该作为西部科学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也要强调一下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这些区域创新资源比较密集,西部科技城建设要加强与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统筹协调,发挥聚集效应,形成建设合力。
圈外话
关于产学研合作——
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育引进
华为在俄罗斯建立数学所、京东在美国硅谷建立研究中心……如今国内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开始在全球范围寻找并利用创新资源。对这种现象,孙福全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国际技术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在他看来,开展国际的产学研合作与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要求并不矛盾。“关键核心技术要自主可控,否则人家会‘卡脖子’。但在这些领域之外,我们也没有必要什么都自己掌握。”孙福全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这是个封闭式的循环。我们依然要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还是要尽量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成果,还是要走开放式创新的道路,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创业体系,来提高我们的国际化水平。
推动国际产学研合作,成渝地区可以从何入手?“我们需要加强技术转移这方面的工作。”孙福全特别提到两地已经有一些技术转移机构,包括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等,但这还不够。建议未来成渝再引入一些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机构落户,同时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等相关人才的培育和引进。